KVB发现全球贸易市场的神经再度因美国最高决策者的强硬表态而紧绷。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周四抛出重磅消息,其政府计划自次日起,以疾风骤雨之势向贸易伙伴国批量发送关税通知函,试图通过单方面设定新税率的 “极限施压” 策略,迫使各国在 7 月 9 日谈判截止日期前仓促接受美方协议条款,这场贸易领域的 “闪电战” 瞬间引发国际舆论哗然。
“我们将开启‘关税通知风暴’,每天向 10 个左右国家传递新规则 —— 想和美国做生意,就得按我们定的税率来。” 特朗普在前往爱荷华州的途中,面对媒体镜头直言不讳。这番表态绝非空穴来风,事实上,自 4 月 2 日宣布 “对等关税” 政策起,特朗普便手握关税大棒,以 90 天缓冲期与 10% 临时税率为筹码,在全球贸易棋盘上持续布局。尽管期间已与英国、越南达成协议,与中国实现关税休战,但显然,这位深谙谈判术的总统并不满足于现有成果。
特朗普在关税策略上展现出鲜明的 “直接主义” 风格。他公开承认与 170 多个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复杂性堪比 “拆解精密仪器”,但果断选择跳过冗长的磋商环节,直接向各国摊牌税率底牌。这种 “快刀斩乱麻” 的行事逻辑,在与越南的协议中可见一斑:周三刚宣布的协议将越南输美商品关税定为 20%,转口商品更是高达 40%,即便税率较初始方案下调 6 个百分点,仍远超普遍水平。值得注意的是,协议至今未公布具体条款,白宫也未发布正式文本,这种 “先宣布结果、后补程序” 的做法,加剧了市场的不安情绪。
展开剩余42%资本市场对美越协议的反应呈现出矛盾的双重性。消息公布后,在越南设厂的美国制造商股价迅速上扬,反映出企业对协议确定性的短暂乐观;然而,全球贸易体系的整体恐慌情绪却在持续蔓延。日本、韩国、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仍在谈判桌上艰难周旋,其中日本更被特朗普贴上 “难缠对手” 的标签,威胁将面临 30% - 35% 的惩罚性关税。这种差异化施压策略,暴露出美国在贸易谈判中 “胡萝卜加大棒” 的实用主义本质。
在谈判截止日期的关键问题上,特朗普与财政部长贝森特形成 “双簧” 式表态。特朗普态度强硬,明确拒绝延期;贝森特则在 CNBC 节目中强调 “总统意志至上”,同时透露约 100 个国家可能被征收 10% 关税,这一数字虽低于最初 123 个辖区的计划,但考虑到后续可能的税率浮动与附加条款,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仍不容小觑。经济学家指出,若 10% 关税全面落地,东南亚制造业集群、欧盟汽车产业等将首当其冲,可能引发连锁式产业转移与成本重构。
随着 7 月 9 日大限逼近,全球贸易格局正站在历史转折点。特朗普的关税新政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不仅搅动着各国政府的政策制定,更深刻影响着跨国企业的战略布局与全球消费者的钱包。未来各国如何见招拆招,是选择妥协求稳,还是联合反制,这场贸易博弈的后续走向,将成为观察全球经济秩序演变的重要风向标。
发布于:江苏省